导读
明明觉得自己写的新闻稿不错,为什么申报评奖时总是落选?”不少记者编辑都有这样的困惑。资深评委直言:好作品≠好奖项,评奖有一套“隐形标准”!从标题吸引力到推荐理由的填写技巧,从跳出日常报道到挖掘冷门热点,再到避免文中“疑问”,每一步都可能成为你的“加分项”或“致命伤”。本文揭秘新闻评奖的5大关键因素,帮你避开雷区,提升获奖概率——评委不会明说,但你必须知道!
图片
多数作者认为,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不错,才向有关方面申报参评如日常、年度、专题征稿等有关奖项。其中不少人往往不能如愿或得奖的等次不高,而他们又不习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无论哪级哪类评奖,都有规定人数及综合素质较高的评委参加,筛选严格,不会轻易让真正的好作品给漏掉。
不知多少次参加过各层面、多体裁、多专题的新闻好作品评选,积累了一些感受,现就“申报的稿件,为何评不到奖?”,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具体概括为5个方面。
一是题目真的很“重要”。
对评委来说,第一眼所看的必定是题目,这是稿件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评委的领导或专家见多识广,极具判断力,很多人从题目上便能识别作品的好与差,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确实,题目如吸引不了人,就很难叫人继续往下看。这样,若是鸡窝的凤凰或小巷深处的酒香,很有可能就夭折在鸡窝、巷子上。毕竟如好新闻这样的快餐式产品,不比大部头的著作、图书等,可让人细嚼慢咽、沉浸其中。
好的题目,在这里就是文章的精华,如人脸上会说话的眼睛,行业里早有七分标题三分文的说法。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选择大大增加,他们会比评委更挑剔作品的题目,而评委与受众的眼光及选择应该是一致的。
当下业界,对标题制作上的套路颇有微词,反对五花八门的标题党,倡导涌现更多有创意、接地气,有新意、顺时代的好题目。
二是别小看“推荐理由”。
多少年来,好作品申报表上一般都设有两个栏目,推荐理由和社会效果,居然设在上面,说明其重要性,应该好好填写。
然而,我发现有的人不懂得不精于如何填写,也有的人是不当一回事。可以说,这里文字不长的介绍往往决定是否能打动评委。还如作品本身及题目有什么不到位,此处可补充及发挥,“推荐理由”其实也是一种文体,需要作者拥有相应的技巧和能力。
有些人也许还蒙在鼓里,是在此丢掉了可能的获奖机会,这是很可惜的。告诉大家,多数评委会认真看表格中的这两项内容,尤其当在众多稿件的同类题目中难以区分出其高低时,下一步就会找“推荐理由”和“社会效果”协助。
因此还得提醒作者,要老老实实、不折不扣填写申报表格,并要学习这方面的业务知识,写不到位,不仅会使作品减分等,有时还直接被梗在门外。过了这一关,评委在需要时才会深入到文中的字里行间进一步进行甄别。
有好几次,笔者发现表格上这处的填写马虎了事,有个别干脆处于空白状态,也就直接弃之一旁了。在我看来,这种草率之举是对主办方及评委的不尊重。
三是跳出“日常”找题材。
这“日常”指的是日常报道,工作性、公文性很强,多表现为普通的会议、活动、经验等新闻。
这些稿件更多要求作者“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如实报道”,而这些事实,一般都是议程上有安排,大家也可有目共睹,有的还有现成材料甚至初稿提供。
对这类新闻,有些内容即使大家很关注,发布出去的阅读量也不少,却不能成为好新闻。取决能否成为好新闻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作者究竟在里边发挥了多大作用?
事实重大,仅是事实本身的“功劳”,在基层又是难得一见;能成为作品的“新闻”,已经作者充分提炼加工,一定程度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土里土气的黄毛丫头,里边有魂、有主题、有情节、有新闻眼,还有别人看不到的事实,有作者精彩的解读和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非拿来主义,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功底。那些带有任务式完成的日常报道,如今应用Al写作也不比人工的差。如果再拿这样的稿件来撞运气,已无胜算可能。
现实中,优秀的作者会将极普通的素材及题材写成好作品,这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相反,再好的食材如遇上了蹩脚厨师,也很难烹出让人大饱口福的美味佳肴。
四是要从“冷门”抓热点。
能否被评上好作品,除了稿件质量,还与该年度该时期乃至该地方的政治经济等环境有关,也与党和政府的政策及倡导、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有关。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热点”意识,亦即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对媒体人提出的政治家头脑。
凡被称为作品,并要创好作品的,就不能在选题选材时太过漫不经心,蜻蜓点水,好用二三手材料。新闻讲究“新”,“新”是绝对的新,要求每件不重样,否则要么是常规报道,要么非上等之作,其完全不像大众的工农业产品,一经研制成功,可大批量、长时间生产。
如今媒体场,参与者众多,再想从热点中找几个现成的好题材,犹如那考公务员,消耗大,又难脱颖而出。有效的办法,是不凑热闹,从冷门中找热点,让一滴水见太阳,这也正应了业内一直倡导的“四力”和“三贴近”。
要知道,很多好作品的题材、素材,就藏在、浮在我们见怪不怪的所谓冷门偏门中,如平时见到的某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某一普通人已延续了多少年的平凡之举等等,那冷门实质上非来源于事实,而是我们头脑中少了这根弦,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忽视的那个冷门。
如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实体市场生意不好做、老龄化社会中很多人不知如何养老等等,却有位103岁的集镇摆摊人已是多少年一日,坚守至今,其被发现并被采写的新闻自然蹭到了热点,也赢得了流量,无疑也成了好作品。
五是不在文中留“疑问”。
如在题目上出现受众和评委看不懂的东西,肯定是大忌,多数受众会选择离开,在评委眼里也会大打折扣。
即使在文中任何一个细节,也要把所表述的事实及名词术语等,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能留下什么疑问,更不能有意设下的“悬念”,到最后也不给出答案。这些显然会影响到申报作品的评优。
我们要用老百姓最爱听的话、最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去谋篇写作,可以采用创新词、形象话、网络语以至地方话等等,但同样该是大家好理解、喜闻乐见的,新的年代真不必再以文字的卖弄来彰显才华。
自然这应成为大众传媒人的基本思路,但在职场上,如写作文字不干练、不接地气以及公文化倾向严重等依然存在,记者编辑业务素养下降,也成为全行业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参评稿件中甚至发现,有人连基本的体裁及语法差错等也弄不清楚。
就笔者而言,因为看不懂、看不通,而从申报稿中枪毙出去的作品也有一些。
来源:采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