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统变革了!对县级融媒的九点建议

申辛

近期多地省、市、县级媒体纷纷推出触及热点和难点的系统性变革。当下县级融媒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到了只有通过系统性变革才能赢得主动的时候了。

近段时间,笔者先后随中国县市报研究会走进多地基层融媒,如山东莒县、辽宁东港、江苏丹阳等地,并借机与更多同仁交流,商讨县级融媒如何推进系统性变革的问题。

这里根据笔者的梳理归纳,提出九条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一是大小团队成员不能搞拉郎配。

改机制,选用大小决策者是头等大事。这里涉及上、中两个层面的班子成员,需要地方组织部门和融媒决策层共同发力。对媒体负责人是有特殊要求的,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得有相应的管理、经营头脑。当然,也需要敢担当、肯干事、能协作的团队精神。作为主要当家人,角色作用很重要,如团队内外不和谐因素多、有明摆的人为阻力等难以及时化解,对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在组织人事安排时要认真考察,征求意见,尽量避免拉郎配。一个团队只有干事一篷风、劲往一处使,才能让所要做的工作事半功倍。选人用才,可多渠道进行,但切忌让形式压到内容,教条的看似没问题的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有时不如认准了人一下招进、一纸任命。如江苏丹阳融媒是直接到“双一流”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共有12名,其中研究生5名,并从中培养选用干部。

二是砍到只剩下真正的主流媒体。

这反映到数量和质量上。如今县级融媒有着从新媒体到传统媒体的各类传播平台,问题在于这些大众平台除了权威,是否在阅读量、影响力等方面真正处在主流地位。也不是简单看表面的阅读量等等,还得着重看其主流、正面的导向价值。我们发现,有些县级融媒,自融合以后,没有很好优化组合,如内部还存在多个同质平台,分流受众。有些同质的大众新媒体甚至在人气一项上不如少数政务媒体、自媒体,但还在不计成效地更新。山东莒县融媒,集中全力办一家时政类公众号,办出了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笔者由此认为,一家县级融媒不妨分别办好同质中最主要的那个平台,其余的该放弃的放弃,不要贪多,多了嚼不烂。眼下融媒的人财物都很有限,要珍惜、用好有限的资源,在提高媒体效能上下硬功夫。

三是将精兵强将集中到移动端。

“移动优先”喊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让其光成为口号,要尽快落实到融媒实践中。可至今仍有不少县级融媒磨磨蹭蹭,转不过弯或行动速度不快,让一定数量的人才滞留在传统媒体里,无法伸展自己的才华。这样难免导致两种结果,传统媒体生产潜能过剩,而新兴媒体生产能力薄弱,以致不少新兴媒体只能靠非原创的外来作品撑门面。与时俱进的媒体应紧随时代步伐,从实调优生产结构,尽量回避不切实际的外在考核,这方面我比较欣赏江苏启东融媒坚持原创为王、不图虚荣的做法。当然,也不是说一味挖走传统媒体内的应有人才,是需要我们合理调剂,科学运筹,要知道新的媒体发展格局已对从业人员提出全新要求,更多人应是一专多能,可兼顾在新老媒体从业发挥作用,如江苏靖江融媒要求全员体验纸媒经营,成效不错。光死守老媒体的人,接下来很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本领恐慌。

四是可以推广纸质媒体电子版。

纸质媒体出版发行业已形成的人财物浪费成了不争的事实,备受社会诟病,如此这般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久了。过去一张报纸是三个人看,现在三张报纸是否有一个人,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对此不少融媒已纷纷走上减期缩版,转向更多推介电子版或干脆改出纸媒电子版等,更有如浙江安吉融媒已停办纸质及其电子版媒体。有个方法值得大家借鉴,也就是在确保纸质发行的同时,可大张旗鼓推广宣传电子版,并借助新媒体发布平台,形成融合产品,有县级融媒就已这样做了。需要强调一点,无论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在内容生产上必须区别其他新媒体,形成错位优势,重要的还得在深度下功夫,相比新媒体的即时发布,报纸作品的生产还可以磨一磨。

五是打破人员及其职称上的终身制。

人员及其职称的终身制,这两个弊端都让人觉得有碍融媒高质量发展,但若要改革,不下决心,并不容易。人员和职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本无可非议。如浙江义乌融媒已试行多年,形成了习惯,效果显著。可面广量大的媒体却是迈不开这一步,问题是会影响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一些事业编制内的老员工。加上其他看似体制上的一些因素,使制度的绩效考核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从而不利于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媒体不同于行政机关,有自己的行事规则规律,即使不同地方媒体,也各有自己的主客观情况,最好找到属于自己、切乎实际的办媒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法。在转型时期,能否让这一制度在系统变革中有效落地,考验着决策层的胆识和智慧。

六是让有特色的工作室自行其道。

媒体所设置的下属部室与特色工作室有着明显区别:一个是由单位根据正常运行统筹设立,一个是由志趣相投的员工志愿组建;一个可谓员工从事的第一职业,一个可以是从业者的第二第三职业;一个可能是被动而为,一个可能是主动作为等等。近几年,各级媒体都推出了形式各异的工作室及其制度,活跃了媒体氛围,激发了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媒体凝聚力,也提高了媒体工作效能。融媒倡导这种新型、有效的发展模式,可配套相对宽松、便于运作的政策措施。有个反映,创办过程或绩效考核等,手续不能过于繁琐,更不能套用“行政审批”的做法。这方面如浙江东阳融媒、江苏海门融媒的“小记者工作室”都已形成一定经验。

七是传统的开门办媒值得重启。

已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媒体是在自己埋头做事而缺少抬头看路,表现为很少听取社会有关方面意见,也不太重视如通讯员及评媒员队伍建设,至今依旧有规律开读者、通讯员座谈会的可谓少之又少,有的即使偶尔为之,也是做做形式。同样是江苏海门融媒却已是多年如一日,每季每年有内容丰富的行动,这在业界已构成风景。这里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还在于一些媒体放松了开门办媒这根弦。比如以前媒体多欢迎社会纠错,还有奖励,可现在就怕人家纠错纠出家丑和舆情,做得好的如浙江瑞安融媒;还比如以前版面上多有读者来信、舆论监督、编读往来、市民广场等栏目,可现在不少人家是怕因此惹出问题和麻烦,做得好的如辽宁东港融媒;比如以前,如报纸、广播等有不少通讯员来稿,现在几乎是记者包打天下,有通讯员的稿件也要署上记者大名等等。

八是没必要空挂虚挂“传媒集团”。

县级融媒,承担新闻宣传、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及发展等职能,多数背靠财政支持,但也有一些媒体主要通过经营来养活自己,如浙江瑞安融媒、江苏张家港融媒。融媒经营得好与差,与地区差别、与历史原因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对于媒体经营确实做得不错,已有多种业态和一定规模的,组建传媒集团,未尝不可。但多数的融媒体中心,我认为不具备这么个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还没有这样的经营体量及潜能,办个传媒公司还有点勉强,建什么传媒集团?建了的,不是空的就是虚的,没有实际价值。当然,很多地市级以上媒体,也有县市级媒体,当体量和实力达到了,牌子挂出去有底气,也才名副其实。

九是别再招什么劳务派遣工了。

本来对媒体人,哪怕是普通媒体人都有不一般的要求。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新闻工作者被誉为先行官,对里边的从业人员都要求政治家办媒。可这些年,媒体人的地位似乎大幅下降,原因客观上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及从业者太多了,主观上在于主流媒体人的自身作为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招用的人才层次达不到要求,有地方招录人员被定性为劳务派遣工,高大上的记者编辑等岗位,怎能成了劳务派遣工?对此,媒体要与地方有关方面协调,不能再以这样的名头及低要求招工了。另外不少年轻从业者自身也不够努力,出不了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可以发现,在同一媒体记者中,有人采访时发挥自如频出好稿,而有的人只能局限地跑跑会议和活动。媒体人需要重塑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湖北鹤峰融媒的记者连续多年创获中国新闻奖,在地方上和行业里都让人刮目相看。

来源:“海门记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