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由新闻培训网主办、北京跃彩传媒智库承办的“如何写好会议新闻” 直播训练营顺利召开。训练营由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香港经济导报原驻京首席代表姚赣南主讲。近60名来自全国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骨干及新闻爱好者齐聚云端,共同探寻会议新闻写作的创新路径与实用技巧,为破解会议新闻“呆板枯燥”难题、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质效注入新动能。

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香港经济导报原驻京首席代表姚赣南
此次培训紧扣会议新闻写作痛点,以“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从八个维度系统拆解写作方法,内容兼具专业性与指导性。姚赣南老师开篇即点明会议的“新闻富矿”属性,特别援引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著名记者范敬宜1995年5月31日值班手记中的论述:“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只要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作品。”姚老师强调,摒弃“会议新闻必然枯燥”的片面认知,关键在于挖掘其高信息密度、广覆盖维度的核心优势,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报道素材。

此次培训还紧跟媒体融合趋势,进一步探讨“如何用AI写会议新闻”,为从业者提供传统写作与智能工具协同的新思路,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培训内容直击工作难点,实用技巧可学可用,不仅厘清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路,更打开了创新表达的视野。
最后,跃彩传媒智库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训练营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把会议新闻写的有新意,准确表达、快速传递、深度解读会议内容和精神,以满足受众对会议信息的了解。同时透露接下来还会举办类似这样的专题训练营,希望大家关注跃彩传媒智库新媒体矩阵,随时了解培训信息和智库服务。
(文/图 大齐)
【学员心得】
山西大同的一位学员说:
原以为会议新闻写作难脱“流程化”套路,姚老师拆解的“情感捕捉+花絮挖掘”方法却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刻板题材也能写出温度,这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
姚老师拿自己跑全国两会、基层会议的真实案例当教材,讲怎么从海量信息里抓核心、找亮点,比纯讲理论生动多了,听完就知道自己之前写“流水账”问题到底出在哪。
最惊喜的是AI辅助写作技巧的实操讲解,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会议报道场景给了具体工具和用法,课后试着用了下,出稿效率真的提升不少,还能保留内容深度。
北京的一位与会者听课后说:
姚老师的《如何写好会议新闻》讲座,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课程内容太精彩了!理论、案例、对比、分析环环相扣,方法、工具干货满满,真正将“如何写好会议新闻”讲得扎实、透彻、灵活生动。姚老师深厚的专业底蕴与倾囊相授的大家风范,令我们无比钦佩。
今后姚老师的讲座我要积极参加!
河北邯郸的一位学员说:
纵观各新闻传播机构,会议新闻最容易写成”不受待见”的”八股文”,枯燥、无味、无趣,没有很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采写者也时常有难以突破蕃篱烦恼。会议写闻不能写好吗?非也!会议新闻也出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新华社名记者郭玲春采写的《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等。就像一颗普通的白菜,在名厨手中通过烹饪手法能做出无数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一样,会议新闻也一样能做得”鲜香可口”,关键在怎么做。姚老师的课,我听了深受教益。他结合在央媒数十年的从业实践及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理论研究成果,以会前、会中、会后的采写宜忌事项为统领,从标题、导语制作等入手,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地的为学员上一堂”保姆级”会议新闻采写实战课。整个课,感觉新意盎然、前沿实用,无论是否从事会议新闻采写,都能从中获益。故,郑重向大家推荐姚老师的课程。
听姚老师讲授会议新闻写作的学习体会:
9月27日下午,聆听姚老师关于会议新闻写作的课程后,我对会议新闻创作有了系统且深刻的认知,现将核心体会总结如下。
姚老师指出,会议是“新闻富矿”,因其集中承载政策动态、行业趋势与权威声音,蕴含大量高价值信息。而记者挖掘“真金”线索,需提前研究会议背景、聚焦关键发言细节,而非仅记录流程。在内容呈现上,课程重点拆解了突破传统的方法:标题创新可跳出“某某会议召开”的定式,用“核心数据+关键结论”吸引关注;导语设计需摒弃程式化表述,以“问题引入”或“意外观点”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会议花絮与侧记则要聚焦人物互动、现场细节,让新闻更具温度。
此外,姚老师强调,会议新闻不应止于信息传递,需通过深度解读挖掘政策背后的逻辑与影响,实现价值延伸。对于AI在会议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他建议将AI作为辅助工具,用于快速整理基础信息,而记者需专注于观点提炼与深度分析,避免内容同质化。
此次课程为会议新闻写作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我将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提升稿件的专业性与可读性。(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张引牛)
山东青岛一位学员听课体会:
以前写会议新闻,总怕漏掉领导讲话和议程,写得刻板又冗长。这堂课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会议报道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是生动的、有温度的、与公众紧密相连的。关键在于转变视角,从“记录者”变为“解读者”和“连接者”。感谢姚老师的精彩分享,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新闻理念的一次刷新。
北京丰台一位学员说:
如何写好会议新闻的课程内容真的很实用!从会前、会中到会后,全流程教你如何挖掘新闻点,还特别强调要跳出程式化写作,用故事和细节让报道更生动。标题创新、导语设计的方法也很有操作性,比如“成果前置”“利益关联”这些技巧,让人眼前一亮。课程还提到了AI写作的运用,既讲效率也强调人工把关的重要性。整体来说,这套方法论既有深度又接地气,对提升会议报道质量帮助很大。
贵州遵义的一位学员说,怎样突破写好会议新闻
9月27日,姚赣南老师就如何写好会议新闻首期训练营,从八个知识点突破会议新闻写作的真金白银。
姚老师从:为何说会议是“新闻富矿,记者如何在会议中挖掘“真金”线索,会议新闻标题的创新写法,如何跳出程式化的写作模式,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导语设计,会议花絮与侧记的写法,会议新闻的深度解读与价值延伸,如何用AI写会议新闻八方面囊相授,是对传统新闻写作的改进与创新。
其中以传统的会议新闻标题最常用的3个词“召开”“举行”“举办”作拆解,改进创新7种方法使标题有了新意。还从如何用AI写会议新闻与时代同步,教大家与时俱进。
华夏银行的一位宣传干部说:
姚老师以会议新闻作为主题,通过引导学员挖掘“真金”线索,深入浅出讲解标题七种创新写法,如何抓住读者兴趣和注意力,以及用AI写新闻等方法,使培训前被视为“呆板,生硬”,难写出新意的会议新闻,可以写的更有新意,更为精彩。
北京的一位记者说:
本次听课收获颇丰,深刻认识到会议新闻写作需摆脱“就会写会”的刻板模式,要善于挖掘会议背后的矛盾焦点与时代价值,从参会者视角、场外影响等多维度展现会议实质,避免陷入“规格待遇优先”“流程罗列”的八股误区。
提升会议新闻质量的关键方向
——转变写作视角:突破场内流程报道,聚焦“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改变”,通过采访主持人、参会者等关键人物,提炼会议对全局工作的指导意义。
——强化新闻价值挖掘:以“读者关心”为出发点,从会议议题中筛选具有普遍性、前瞻性的内容,例如政策落地细节、民生关联举措等,增强报道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优化内容呈现形式:借鉴“由表及里写人、由此及彼写事”的方法,结合案例、数据等具象素材,避免抽象表述,让会议新闻更具故事性和感染力。
写作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形式主义:摒弃“领导排序优先”“发言摘要堆砌”的惯性思维,转而以“问题导向”组织内容,突出会议的决策价值与行动指引。
2.注重细节观察:在会议现场捕捉“特别现象”,如争议讨论、创新提案等,通过具体场景描写反映会议的真实氛围与思想碰撞。
3.坚持长期积累:培养对政策动态、社会热点的敏感度,通过“多看、多写、多反思”提升新闻判断力,让会议报道始终贴近时代需求。
北京丰台的一位学员说:
姚老师有关如何写好会议新闻的课程内容非常实用,详细介绍了会前、会中、会后的背景调查、现场细节、落地追踪、社会反响等素材采集方法,生动讲述了新闻标题创新七法和导语设计,特别强调跳出程式化写作的重要性,姚老师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引导学员统一认知、提升技巧,印象最深的就是姚老师与时俱进地总结了AI写作的操作步骤和风险防范,听了姚老师高水平的专业新闻写作课程,有醍醐灌顶的喜悦,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可以得到实质的提升。
会议新闻往往最难出新意,听了姚老师授课,拓宽了自己写会议新闻的思路,方便自己在今后工作中找好会议报道的切口,讲好生动活泼的新闻故事。